淮河,是仅次于黄河、长江的中国第三大河,沙颍河则是其最大的支流,径流量占据淮河的64%。八十年代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如造纸厂、纺织厂、皮革厂、味精厂等开始涌现。企业的生产运作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味精厂的污染问题极为严重。淮河及其支流的各项指标,如COD、氨氮化合物浓度和悬浮物颗粒浓度都很高,河水酸臭难闻,散发大量硫化氢气体。沿岸居民癌症高发,因水得病,因病返贫,形成了贫病交加的恶性循环。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发病生癌”,当地的孩子们甚至无法想象河水曾经是何等的清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淮河卫士的创始人霍岱珊开始寻找解决污染问题的途径。
当时的政协主席,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向霍岱珊介绍了自然之友,这是霍岱珊第一次接触到环保NGO。霍岱珊经常与朋友讨论淮河治污的问题,于是一个ENGO的雏形应运而生。当时正值加入世贸的准备期,政府承诺放开NGO这一领域,许多NGO都是在这一时期注册成立。在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借科技部发布开放民办科技组织政策的东风,注册在科技局,淮河卫士值此诞生。
1994年对于霍岱珊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淮河治污”被国务院立项,淮河污染问题开始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2002年7月28日,中央电视台在采访报道中提到:“十年治污一场梦”,将霍岱珊等人的努力推向了全国的视野。从环境问题,到公民意识,再到公共政策,淮河卫士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和深入,其撰写的报告被全国环保局学习,并将“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写入了中国的发展观。
淮河卫士并没有专门的筹资部门,活动资金主要来自于霍岱珊的奖金。为了实现环保目标,避免类似于沙颍河污染的恶性事件再度发生,淮河卫士从国外引进“生物净水”技术,试图推动政府采纳生物净化水装置,但政府并没有接纳这个方案。于是霍岱珊自掏腰包,在周边村庄免费安装净化装置,让数万居民喝上了“放心水”。
常年奔波于淮河沿线的淮河卫士,通过和企业开展圆桌对话会,要求绿色诚信、挂牌治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敦促企业整改,成功推广了“莲花模式”,解决了一些大企业的环保问题,改善了河流水质。淮河卫士还积极调动公众参与意识,征集当地的志愿者对淮河水污染及其排污口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监督。区别于地方政府,环保社会组织既能够深入基层,看清地方真实的环境状况,又能够充当政府与居民的桥梁,通过发挥本地人的优势,确保环境监测的持续性和深入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靠的数据。
从2003年成立初期直至今天,淮河卫士始终保持着坚持环保的初心,为淮河的清澈流淌、为地方百姓的健康而努力奋斗。
コメント